世纪之交,在全球经济和文化发展新趋势的有力推动下,中国的文化教育也在出现新走向。澎湃而来的知识经济在呼唤创造型人才的脱颖而出,而创造型人才的“批量产出”势必要求教育生产线的蜕旧更新。在此宏观背景下,汉语作文教学必须站在跨世纪的时代高度,为年轻一代创造性运用祖国语言而确立新视野、构建新思维。
写作不仅仅是主体内在情思的单向外化,而且更具前提性的是主体对外部大千世界的真实内化。在这整个过程中,作者充分挥洒主体能动精神,以情绪为动力进行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内化的客观性和原真性决定了外化的价值高低,再加上书面语言的艺术表达程度,共同决定了文章的生命力之强弱长短。从内化和外化的写作过程考察,我们认为应当确立下述作文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
第一,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真实地再显生活的底蕴,真诚地拥抱生活的亮丽。教师应当生动而深刻地启发学生感悟人生、积累情愫。没有必要人为地缩小生活的范围,仿佛只有参观、访谈、旅游等学生日常学习生涯的外延部分才是积累素材、采撷灵思的契机,其实恰如胡风先生倡导的“处处有生活”,因而关键在于教会学生以有心者投入貌似平凡的生活。所谓“真实”,就是敢以直面正视现实的无畏之眼全方位“摄取”生活的原生态,不但看到生活的“向阳面”,而且也注意生活的“背阴面”;不但面对生活琐屑的表象,而且也透视其间深蕴的生活真谛和本质。这样,写作者的情感体验才有纯度,减少粉饰的偏颇。所谓真诚,就是反对先入为主地给学生外加一种非此即彼的情感取向和价值尺度,并以此来“衡量”和“匡正”生活,导致“真实的虚构”,恰恰相反,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评估,必须不脱离写作者“自我”,必须不以“大我”排斥“小我”,即允许学生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理念、从大量的感性认知中提升价值评判标准。这样学生对生活的情感态度才是赤子其心、根深不移,因其信度而能赋予文章一种特殊的感染力甚至是冲击力。这种情感态度的“本色”,正是学生套路作文中最为欠缺的宝贵内核,而其长期缺失,也正是造成作文教学百弊之源。如此使学生确立真实和真诚的情感态度,不但可以纠正写作中心口不一、自欺欺人的恶劣倾向,而且能凭借文字而尽情“袒裸”万种心迹,形成千姿百态的情感形态和类型。
第二,引导学生自觉追求创造性思维,勇于突破旧思想、旧观念和旧规范对心灵的紧箍,构建开放、发散、鲜活的新世纪思维形态。长期以来,尽管中考和高考的作文评分标准中明明写着“有新意”的要求,但在具体的评估中往往因弹性较大、见仁见智甚至某种深层次“思想禁区”等原因的作祟而落空。“新意说”已成为作文教学中久攻不克的盲点。这就导致学生不但在写作体裁、形式和方法上“仿写”,而且在思维运作上亦不脱“仿写”之窠臼,习惯于亦步亦趋、步人后尘。思维内容的保守、思维空间的狭窄、思维质量的低下,已是作文中俯拾皆是的现象。如果年轻一代不能走出这种思维”复制”的泥淖,21世纪的中华民族在步入创新时代的世界格局中将会处于怎样堪忧的被动境地啊!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去发展学生的质疑求异、深刻新锐的思维品格。首先是多向度的质疑求异,诸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反向角度对已成定论的社会自然现象作发散思维,以图打破思维定势、开拓新思路、获得新发现;再者,在善疑基础上启发学生透过世相、深入底蕴、探求本真,切忌让公式化思路从事物表面轻轻滑过。教师要创设民主化、建设性的思维场,以宽松和谐的思辩氛围催生具有一定深度感的创见,宽容且鼓励虽有偏颇、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初具思维穿透力的优秀作文。
第三,引导学生毫不留情地丢弃语言的面具,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地挥洒生命才情,富有活力地使用外化新思想、真情愫的个性化语言。与“文革”时期比较,改革开放20年来伴随社会精神风貌的巨大更新和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学生作文的整体语言风格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语词数量到言语组合都出现了空前的变更,但是从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走势来看,真正属于个体生命自身、是从心灵深处而不是笔管里面汩汩涌现的个性化语言,显然还落伍于校园之外日新月异的文化变速。也正是基于这层理由,我们主张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让教学双方共同追求作文语言的个性化。所谓个性化行文,体现在遣词、造句乃至文体的选择等各项硬指标与语调、文势和韵味等各项软指标,或细语潺潺、温婉沁脾;或浩气磅沛、激荡人心;或明快活泼、行云流水;或深沉练达、含蕴久远;或质朴清纯、朗月清风;或华美高迈、多彩绚烂;如此等等,凡率性而为,凸显生命本色、无所粉饰,无所遮掩,一任才情,皆无不可。针对当前作文中“语言面具”盛行,我们尤其鼓励下述三种直露个性的语言,即凸显激情、泼洒胸臆之语;敢亮锋芒、犀利入骨之语;铺陈排比、张扬气势之语。